一、学院简介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成立于2009年11月,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成立的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现设有应用心理学、教育管理方向、特殊教育三个本科专业,有心理学硕士和教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教育硕士和应用心理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布局和学科层次逐步提高,现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在校本科生1080余人,硕士研究生接近300余人。
截至2023年11月,学院教职工65人,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3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76%。在读博士4人。拥有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学院聘请20余名中外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
近年来,学院科研团队在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师教育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研究特色逐渐形成,学术影响力日益提升。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30余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4项,学术论文被SCI、EI、SSCI、CSSCI收录4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40余部。
学院注重发展科研、社会服务等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学院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培养合作单位,同时与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在心理学人才培养、重大研究课题联合攻关、教师互派交流、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等方面有密切合作。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山东省特教教育研究中心、济南市心理学会和济南济大喜安广泛性发展障碍儿童康复中心挂靠学院,有8位教师担任国家级学会理事和专业委员以上职务,20余位教师拥有心理督导师、心理咨询师、应用行为分析师等从业资格。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倡导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的理念,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获批山东省高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2019年获批“山东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目前获国家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得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立项7项,获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8项,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项,出版教材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50篇。
为了更好满足我校培训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需求,实现教育培训服务的规范化,2019年8月设立学校培训部,整合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发挥学校开展培训工作的优势,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培训部成立后,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以山东省高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为基础,借助山东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与优质特教学校、专业机构、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参与,针对性地遴选一批名师、学科带头人、教研骨干等作为教师培训储备力量进行培养,持续打造培训专家库。
成立了以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陈功香院长为负责人,济南大学特殊教育系宿淑华等为主要工作组组长的项目管理团队,该团队又细分五个工作组,分别为课程研发组、专家管理组、项目执行组、后勤保障组、档案管理组。其中课程研发组分为课程研发前期的需求调研、具体安排课程和后期的课程满意度评估组;专家管理组分为内外部专家库、专家联络员和专家评估小组;项目执行组负责培训项目的实施,根据项目学员分配情况进行分班,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对参训教师实施全程跟踪管理、考核与服务;执行后文档内容的管理由档案管理组负责任务分配、档案整理等。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互联网+特殊教育”的平台,汇聚持续开发、遴选优质培训资源,供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全面覆盖、全体共享。例如,在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学堂在线等深挖适合随班就读教室的课程资源,设为课程资源库,储备特殊教育专业教材、专著及期刊,作为教学文本库;购置“康复云专题培训”学习资源,作为康复实践库。
我校拥有十余间报告厅、二十余间智慧教室及十多间特殊儿童实验室完全能够满足山东省特殊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教学和实践场所要求。同时,我校设有专门的接待中心-济南汇源宾馆,可同时接待200余人的住宿和用餐,具备多媒体教学条件,可为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们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二、已有培训介绍
自2014年起,我院先后7年承担了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2016年还分别承担了泰安市教育局、德州市教育局、潍坊市特殊教育研究会委托的特教教师培训任务。
近5年同类项目实施经验(限报10项) |
项目名称 | 项目金额 (万元) | 项目管理单位 | 培训方式 线上/下 | 培训人数 |
2023年山东省中小学万名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 | 86.6780 | 山东省教育厅 | 线下 | 350 |
2022年山东省中小学万名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 | 100.72 | 山东省教育厅 | 线上 | 1154 |
2021年山东省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 42.72 | 山东省教育厅 | 线上 | 153 |
2020年山东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等2个培训 | 41.18 | 山东省教育厅 | 线上 | 339 |
202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建构研究 | 24 | 中科道恩(山东)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 线上 | 62 |
2021年济南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高级研修班 | 25 | 济南市特殊教育中心 | 线下 | 103 |
2021年禹城市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及随班就读教师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 11.96 | 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 | 线下 | 49 |
2021年齐河县特教中心特殊教育教师及随班就读教师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 11.7 | 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 | 线下 | 48 |
2021年济南市黎明学校教师培训服务 | 9.45 | 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 | 线上 | 96 |
2021年长清区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及随班就读教师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 8.7 | 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 | 线下 | 46 |
2020年疫情背景下教师核心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 9 | 济南第十八中学 | 线上 | 100 |
合计 | 371.108 |
|
| 2963 |
三、课程体系介绍
随班就读工作主体、内容、工作对象及教师能力层次的要求,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班,分别为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教师班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班。两班均以“区域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种子型’教师”为定位,紧密围绕着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规范、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科学素养、沟通合作能力,以教师需求为导向,将培训内容分成七个模块:
一、师德与教师专业发展:以解析建设路径为视角,树立特教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并促进其持续的专业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技巧演练,提升普校教师的幸福感。
二、特教最新方针政策:通过解析《党的二十大报告》引导特校教师更新特殊教育理念,理解“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以“中国随班就读演进、特点、问题和趋势”为题,加深普校教师对我国随班就读设置理解。
三、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从研究角度探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内容设计、实施程序和评价方式,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从案例角度探析校本课程的设计和调整,帮助普校教师解决困境,加快特殊儿童的融入。
四、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分别邀请一线教师和高校教师作为点评和授课专家,通过教学比赛优胜者课堂展示、优秀学员教学展示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讲解,以教学案例观摩、说课、同行交流和案例教学的方式,以提高特校教师课堂教学技巧和个别化技巧。以教学案例观摩、教学设计交流和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的讲解,促进普校教师和特校教师相互学习,推进普特融合。
五、特殊教育研究方法:切合特殊教育教师科研工作需求,开展“特殊教育课题申报与申报书撰写规范”,提高特校教师的研究思维,开展“行动研究在随班就读研究中的应用” ,提高普校教师的研究能力。
六、残疾学生评价:以学业成绩评价和随班就读学生的识别与评估为例,提升教师的评估能力。
七、残疾儿童家校共育:以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探讨家校共育合作模式和经验。
其中,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教师班中特教最新方针政策、师德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残疾儿童家校共育为理论性课程,共16课时,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残疾学生评价为实践性课程,共16课时(见表1)。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班中特殊教育最新方针政策解读、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残疾学生评价、残疾儿童校共育为理论性课程,共16课时,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师德与教师专业发展为实践性课程,共16课时(见表2)。
表1:特殊教育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素养提升培训课程安排表
培训课程 | 课程名称 | 模块 | 内容要点 | 学时 | 是/否实践型课程 |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的心得体会 | 特殊教育的最新方针政策解读 | 一、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意在“普惠”,重在“强化” 二、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以高水平普及教育促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三、以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 4 | 否 |
2022年度省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教学展示 |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 一、教学案例观摩 二、授课教师说课 三、同行交流 | 2 | 是 |
优秀学员课堂教学现场展示 |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 一、教学案例观摩 二、授课教师说课 三、同行反馈 | 2 | 是 |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 一、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 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撰写 三、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 | 4 | 是 |
特殊教育课题申报与申报书撰写规范 | 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 一、特殊教育课题申报的流程 二、特殊教育课题申报书的撰写 三、特殊教育课题申报书撰写经验交流 | 4 | 是 |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特教教师全面发展 | 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 | 一、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 二、特殊教育教师全面发展的内涵 | 4 | 否 |
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与实施研究 | 校本研修的设计与实施 | 一、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课程 二、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 三、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 4 | 否 |
特殊儿童学业成绩评价方法 | 残疾学生评价 | 一、特殊儿童学业成绩评价方法 二、特殊儿童学业成绩评价应用 | 4 | 是 |
“家-校-社”三位一体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 残疾儿童家校共育 | 一、模式的源起 二、模式的构建 三、模式的实施 | 4 | 否 |
表2:随班就读教师课堂教学素养提升培训课程安排表
培训课程 | 课程名称 | 模块 | 内容要点 | 学时 | 是/否实践型课程 |
中国随班就读演进、特点、问题和趋势 | 特殊教育的最新方针政策解读 | 一、我国随班就读演进 二、我国随班就读特点 三、我国随班就读趋势 | 4 | 否 |
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观摩课 |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 一、教学案例观摩 二、授课教师说课 三、同行交流 | 2 | 是 |
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设计交流 |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 一、同课异构 二、教学设计展示 三、教学设计交流 | 2 | 是 |
随班就读IEP的制定与实施 |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 一、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 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撰写 三、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 | 4 | 是 |
行动研究在随班就读研究中的应用 | 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的概述 二、基于素材的行动研究演练 | 4 | 是 |
教师一生 与花相伴 | 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 | 一、教师专业的特点 二、师德师风案例研讨 三、幸福教师的心理健康技巧演练 | 4 | 是 |
优化课程与教学调整,提高随班就读学生教育质量的应用案例 | 校本研修的设计与实施 | 一、优化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整案例 二、小组合作进行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优化 | 4 | 否 |
谁是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学生的识别与评估 | 残疾学生评价 | 一、特殊学生的识别 二、特殊学生的评估与管理 | 4 | 否 |
让每个特殊儿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家校共育案例分享 | 残疾儿童家校共育 | 一、特殊儿童观 二、家校共育案例分享 | 4 | 否 |
四、师资队伍情况
1.师资配比合理
本次培训教师团队共16人,其中省内教师8人,省外教师8人,共覆盖全国4个省市,省内外教师各占比50.0%;此外教师团队中8名教师为一线校园长或教育管理干部,占比50.0%;培训团队成员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操经验的高水平,包括5名资深专家、6名高校教授以及5名一线特教校长。团队人员多元且平衡,有效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活动。
2.团队结构科学
本次培训教师团队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操经验,其中1名国家督学、1名省特教教研员、2名高校博导、5名高校硕导、1名省级教学能手,其中多名教师获得全国特教园丁奖获得者、省 333 高层次人才、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等荣誉,有效为本次培训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www.mktheriault.com/co-develop/__local/6/2D/DC/9BC3023C0D3DF1B056F60EBB1CF_61EAC5EB_676B.png)
3.部分讲师介绍:
宋尚桂:
山东省人大常委,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专职副主委,济南大学教授, 研究生导师, 山东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出版专著、 教材十余部, 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十余项。 获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多项, 获国家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陈功香:
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致公党济南大学支部主委、济南市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学习与记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多篇被 SCI、CSSCI 所收录。近年来所发表的论文曾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目前为济南大学三级教授。担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济南心理学会理事长;山东省积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研员。
张婷:
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济南大学师范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国家特殊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会专家成员、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荣获青年教学能手、优秀教学奖、教学名师等称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
宿淑华: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济南大学特教系主任,山东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心理健康与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语言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特殊儿童语言认知、自闭症儿童的干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等。在《中国特殊教育》《心理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 1 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 4 项。从事特殊教育相关培训8年,担任全国教育康复技能大赛评审专家 5 年,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 11 年。2019 年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2013 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指导学生获奖多项。
刘全礼:
二级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现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教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6 年获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称号。主要为本科生讲授特殊教育导论、弱智儿童教育、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为研究生讲授特殊教育原理等课程。
研究领域涉及特殊教育、家庭教育、教育咨询和教师教育,目前的兴趣在特殊教育原理、发展障碍儿童教育、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咨询、教师培训、学业不良儿童教育和特殊教育传媒等领域,曾经发表、出版了一系列的数学教育、特殊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文章、著作和视频,包括文章 50 余篇,个人著作 20 余部,合著 20 余部,电视片两部,总字数超过 1000 万字,如拍摄、主持了我国第一部大型特殊教育专题片 21集(11小时)的《特教档案之特教概论》和 63 小时 108集的《特教档案Ⅱ》教师培训系列节目,研制完成了学习障碍与学业不良儿童的诊断及干预系统(Sdd2.0)等操作系统。
目前的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副会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专著《个别教育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特殊教育导论》曾获北京市委、市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特教园丁奖等。
盛永进: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专委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教材审议专家,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专家,中国优生协会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国培专家。主要从事特殊教育理论、特殊儿童发展、全纳教育研究。
贾益芹:
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副校长,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全国第十二次妇代会代表。山东基础教育研究院特殊教育兼职教研员,山东省特殊教育思政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理工大学特聘课程教授,淄博市劳模工匠学院客座教授。
31年扎根特殊教育一线,主讲的课4次获省市优质课一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7部,主持参与4项省级课题。先后被表彰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王淑荣:
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特教幼教师范学院)教授,特殊教育专业课教师,潍坊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体育学院硕士生导师,山东省特殊教育兼职教研员,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儿童康复训练师培训基地高级儿童康复训练导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中心理事、高级培训导师,山东省教育学会理事,山东省特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质量评估研究工作部主任;山东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山东省残疾儿童融合教育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山东省孤独症儿童教育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山东省随班就读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理事,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专家,潍坊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专家。
主讲课程《孤独症儿童心理与教育》2020年被评为国家一流课程(线下),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主持完成国家语委科研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一般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青少年规划研究课题1项,省级横向项目8项,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项,共获得科研经费121万。参与课题多项,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三段式”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获2018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在科学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4部,教材1部,在《中国教育报》《中国特殊教育》等报纸、期刊上发表论文26篇。多次被山东省教育厅、省残联及省外教育部门邀请为一线特殊学校、康复机构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授课,先后为潍坊、青岛、济南等地的200多名特殊儿童家长提供过理论与技术咨询。
博存旭: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参与国家软科学重大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7部,完成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调研项目20余项,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获得国家基础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省级教学改革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